11月12日,大众日报发表《行走的医生 流淌的暖流》文章,报道淄博市淄川区用“流动医院”守护15000名山区群众健康》的报道。11日一大早,淄川区东坪卫生院院长宗德钢马上安排所有能抽调出来的人手,往最远的护宝泉村驶去。72岁的刘长英大娘正和76岁的妯娌在煮玉米,他们一边亲热地“小申”“小孟”地打着招呼,一边听医生们的叮嘱。刘长英说,东坪卫生院的大夫们每周例行两次巡诊,有了急病,医疗服务车也就是“流动的医院”还随叫随到:“真是办大事、办好事”。
淄川区自然村514个,没有卫生室的村有70个,其中,距离卫生院5公里以上的有22个,10公里以上的有11个。仅仅是这70个空白村,户籍人口1.5万人,常住人口9456人,慢性病人1974人,其中,糖尿病490人,高血压1381人,冠心病257人。
淄川区以“要让群众叫好,必须向问题叫板”的精神,创造性建设“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让群众“不动”,让医生和医院“动起来”,为偏远乡村患者及时送上暖心的医疗服务,解决了群众的就医难题。
让医生“动起来”,让乡村群众“不动”,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老龄化加剧的今天,淄川“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建设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8年末,全国人口已近14亿,其中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农村人口占比降至40.42%。其中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18%,比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8%高1.6个百分点。根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山东将“每年实现1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是年轻人,乡村年轻人到城市后,乡村特别是偏远的乡村,“空壳化”严重,说剩下的居民主要是“老弱病残”,一点也不为过。
在城镇化大力推进的今天,我国的老龄化发展又特别迅速,其中山东尤其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最新的老年人口数据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2050年前后将超过1/3。而山东是我国老龄人口最多的省份,2017年,山东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37.3万人,占总人口的2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
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是“输血”方,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方。本次淄川西河镇护宝泉村接受“流动医生”看病的刘长英大娘介绍村里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在城市化和老龄化叠加下的乡村“老化”现实:“护宝泉村户籍人口200人,可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学习。一到冬天,观澜,很多老人到城里的儿女那里‘温暖越冬’,村子里只剩下不愿动或者没处去的老人。现在在村里常住的,也就五六十口人。”
应该看到,乡村老龄化、多病化,偏远乡村道路又不好走,这在全省和全国都带有普遍性。这些乡村的老居民,自身行动不便,道路或交通工具缺乏,往往又让他们难以行动,加上乡医缺乏或医术水平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他们“不动”,而让城区医生“动起来”,主动去找病人,几乎是实现“病有所依”的唯一途径。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需要珍视淄川“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建设经验。淄川区区长闫桂新说:“要让群众叫好,必须向问题叫板”。这句话说得好,问题解决得也好。
淄川区统筹优质医疗资源,健全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网络,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实施医疗服务点全覆盖。
投资700万元,对全区514个村(含自然村)卫生室实施房屋、人员、设备改造提升,投资150万元,在70个没有卫生室的空白村设置医疗服务点,配备基本的医疗设施和器械。
实施医务人员全覆盖。医疗服务点的医务人员以卫生院为主,以卫生室人员和第一乡医为补充,确保每个服务点至少两名医生轮流服务,至少每5天巡诊一次。
实施医疗服务车全覆盖。投资425万元,为太河、西河偏远山区的6处卫生院各配备2辆医疗服务车,其他13处卫生院各配备1辆医疗服务车,25辆医疗服务车配备心电图、供氧等基本救助设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常见老年病、慢性病和常见病必备药品。司机工资、汽车保养等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实施医疗过程全覆盖。淄川区建立以区医院和区中医院为首的两个医疗共同体,定期派遣区级专家到基层坐诊,并逐步实现远程会诊、预约挂号、诊疗信息共享等服务,为山区群众提供更高、更快、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淄川区现有行医资格的医护人员1680人。目前,已经有1291名医务人员参加到“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这个建设活动中来。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过去也多次到过淄川,其东部和南部群山环绕,几乎四塞不通,其中的太河镇过去是凿山为隧,才有了进出的通道,淄川“行走的医生,桥头,流动的医院”能够进入这些偏远山村,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这也提示我们:在这么崎岖和困难的地方都让群众实现了“病有所医”,其他地方更应该不怕困难,更应该有条件解决乡村群众的就医难问题。经验
让医生“动起来”,让乡村群众“不动”,淄川乡村卫生建设值得珍视!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