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新《中国区县专利与创新指数》正式出炉,该指数综合2009年至2018年近10年的公开专利总量,评定出“中国创新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县”两大排行榜。在2019年中国创新百强区的榜单中,深圳市宝安区摘得“榜眼”。
从“三来一补”到“智创高地”,创新是宝安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近年来,宝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扶持,助力辖区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攀升。2018年,宝安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主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2亿元,长安房价新楼盘房价,增长8.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3%,占GDP30.8%。宝安区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区第八,工业居全国百强区第六,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高端制造产业为宝安经济高质量发展起了关键支撑作用。
然而,在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宝安仍面临企业数量多但“龙头”少,专利发明数量多但高质量的少,技术改造投入多但核心技术研发少等难题和短板。
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宝安如何驱动创新引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又将如何补齐创新短板,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持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目标道路上加速前行?
现状
产业基础培育创新“沃土”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900家
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工业是宝安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宝安区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间,宝安区GDP累计增长94.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9.6%,加速集聚的产业力量不仅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宝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累了雄厚的基础。
“所谓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逐渐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陶一桃分析认为,国际分工的地位是由生产要素的质量决定的。“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上游的是核心技术,位于中端的是设备、原材料,最低端的是廉价劳动力。”
近年来,宝安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18年,宝安完成工业投资156亿元,其中技改投资91.6亿元,增长88.8%,创历史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106亿元,产值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900家,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区县第一。2018年1—9月,宝安区获得专利授权量23827件,占深圳市比重的22.7%。
科技创新,载体先行。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一组数据显示,近两年,宝安区科技创新园数量增长142%。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宝安拥有科技创新园63个,其中7个为国家级园区,占全市国家级总数的1/3;提供创新载体总面积64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500家。全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5个;新入库“四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企业总量达1170家,净增810家,新增、净增数均居全市第一。
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宝安,宝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沃土。2018年,宝安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5+7”文件,发放人才专项补贴4.96亿元,为2895家企业降低用电成本6亿元,成立25亿元上市企业纾困基金,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
聚焦解决研发基础薄弱、关键共性技术、产业链缺失环节、创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要素,宝安区制定出台了《宝安区关于创新引领发展的实施办法》及操作规程,让政策更贴合宝安科技发展实际并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目前,宝安区拥有航盛电子、欣旺达和银宝山新等三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3个省市级创新平台;大族激光和信立泰共2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名单;先后有信维通信、创凯智能、双赢伟业、大族光电、成为信息、鸿栢科技、创明新能源等7家企业入选科技部公布的瞪羚企业名单。
问题
基础研究能力亟待提升 去年前9月专利授权23827件,但高质量专利不足6%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持续深入,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形式和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影响。
对于宝安而言,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从创意设计、生产加工到运输配送、安装服务、使用维护,制造业的价值链和创新链正在重构。新变化催生新机遇,也为宝安制造业向更高能级跃升带来新挑战。
“宝安制造业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宝安区委六届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宝安仍面临大型龙头企业匮乏,工业增加值率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高度依赖进口;空间低效利用、错配严重,一些“二房东”非理性抬高租金,推高企业成本,挤占制造业生存空间等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以“三来一补”起家的宝安区逐步形成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展环境,全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配套体系较为完整,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扎实基础。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导致宝安创新基础薄弱,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企业以加工代工起家,对企业设计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设计管理和品牌意识,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大量从事零配件加工的传统制造企业进一步挤压了宝安的产业空间,
时至今日,宝安的基础性研究能力依然是其科技创新的短板,尤其是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领域亟待突破。2018年,宝安全区研发投入为106亿元,相比较龙岗区的462亿元、南山区的209亿元有较大差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为2.77%,研发投入占比也低于龙岗的11%和南山区的4.71%。
同时,宝安的知识产权质量偏低,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宝安区累计专利授权23827件,占全市比重近1/4。但在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宝安为1436件,仅是宝安专利授权总量的6%;有效发明专利累计7752件,占全市比重仅为6.4%。
缺乏具有集聚效应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是宝安长期以来面临的难题。目前,宝安区产值超过百亿的工业企业仅有7家,与腾讯、华为等近万亿级规模的超级龙头企业相比,规模较小、产业带动性较弱。
路径
增强核心竞争力 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10亿元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发布,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纲要》提出发展目标——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持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在大湾区特别是广东,还是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指出,“大湾区科技创新最大的优势在于,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其创新链和产业链是完整的,这对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技术升级来说都会产生虹吸效应。”
今年,宝安区委、区政府一号文件出台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向高端跃升。宝安提出,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坚定坚守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宝安区委六届四次党代会报告的内容显示,宝安将打造珠江东岸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核心区。为此,宝安将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深圳小产权房那里有售,实施技改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核心技术攻关,集中攻克激光器、传感器、生物识别等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同时,宝安还将加大工业设计力度,强化产业链集成,形成更多自主品牌;强化工业和互联网融合,实施“数字车间”“无人工厂”项目,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在产业集聚方面,宝安提出培育制造业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成长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全方位精准扶持;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机场南制造业企业总部基地,持续扩大上市企业培育储备库。在此基础上,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以立新湖、铁仔山等9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片区建设为抓手,推动5G、人工智能等领域“强链、补链、建链”,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新材料、海洋经济产业集群。
“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宝安提出,强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一方面落实研发直补政策,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10亿元,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另一方面,推进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发挥桃花源智创小镇创新引擎作用,集聚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团队,孵化一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加快尖岗山—石岩南等3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增10个高科技产业园。
建议
构建国际化多元化科创服务体系 全面对接香港研发创新和市场优势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广东长期以来更多的是引进型、跟随型创新,这需要在创新体制上进行根本性突破。”王瑞军表示,香港、澳门国际化程度很高,同时又是一个创新资源与人才的汇集地。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既需要强化与港澳的优势互补,在国际化规则和服务、人才使用、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方面形成强强联合,协同创新,更需要自我创新与突破,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勇于探索和开创。
据了解,今年,宝安将进一步深化对港产业和创新合作,依托宝安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制造能力,全面对接香港卓越的研发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推动两地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深度融合。具体举措包括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支持企业与香港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规划建设宝港产业园、宝港(澳)青年创业创新中心,打造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与港交所的对接合作,支持企业赴港上市等。
“如果说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则可以是‘人才湾区’。”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而教育、人才是带动科技发展、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
在大湾区的框架和背景下,宝安如何吸引高端人才?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和创新治理水平,探索建立更国际化、更规范化、更制度化的机制必不可少。
今年,宝安提出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打造海外人才创业中心、宝安海归岛,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5家以上,引进顶尖科学家团队1—2个。同时,将提升全区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育一批“宝安工匠”,把“宝安工匠”纳入区高层次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宝安还将优化创新服务。探索成立宝安科技桃花源联合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初创型科技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引进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机构。
“宝安要保持竞争力,就一定要吸引人才,要打造对人才有足够吸引力的生活环境。”香港大学金融与公共政策教授及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认为,“要做高端制造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宝安应打造国际化环境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想象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整个深圳宝安要走在全国最前列,怎样能吸引中国的中产阶级、高端专业人士在此扎根?企业为何在此落地?”肖耿分析称,高端人士、创新人才需要畅通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宝安与香港距离很近,与南山、前海相比,宝安的房价较低。“向未来看,深圳最有可能实现香港水平的社区服务。宝安要将国际化、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做到位。”
声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
营造科创“软环境”推动开放创新、协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中可以看出,推动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必选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表示。
汪云兴认为,开放创新表现在创新资源汇聚的国际化、创新活动组织的国际化、创新规则的国际接轨、创新能力的全球辐射等方面。“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有效地驱动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创新产出,推动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数据显示,硅谷地区外国出生人口比例约为36%,加州、美国这个比例仅为27%和13%。硅谷地区的科学和工程领域60%以上是外国移民。
“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目前除了香港和澳门,内地九个城市的国际人才比例是比较低的,国际科研活动还不够多。”在他看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就业、发展的系统制度安排,面向全球吸引人才、利用人才。除此之外,他建议设计全球性科技创新议题和创新活动,布局一批海外创新中心,优化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开放式科技创新合作。
在协同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特殊性,在全世界湾区中独一无二。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元的区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协同合作是其中的重点。“此前,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支持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中央科研计划,允许科研资金跨境使用。这仅仅是中央支持港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政策的突破与放宽,将有力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在内地与港澳之间高效便捷流动。”
汪云兴分析认为,以科研体制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科技“软环境”营造是促进区域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世界三大湾区一系列关于创新成果保护和激励、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制度安排,比如美国的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拜杜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日本的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的各项税制、大学技术转让出让促进法等,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成为世界上创新生态发育最成熟、创新集群最具多样性、创新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他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除了在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大学等“硬条件”方面发力外,更为关键是能够促进这些创新要素高效发挥作用的“科研体制机制”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