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年岁末。大半个中国的人们早已裹上棉衣之时,深圳,这座北纬22度的都市,仍满街轻俏春装,满目葱茏翠绿。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因为“深圳”才认识“圳”这个字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圳,田边的水沟。
但人们对深圳的印象,抑或想象,显然与此有很大出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试验场”“窗口”“尖兵”“居民平均年龄最小的城市”……40年,从小渔村的乡间旧事,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傲然崛起,深圳向全世界展示的发展奇迹,正是中国的前进力量。
时空之中的深圳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最直接诠释,深圳的发展思路,也暗含着中国前进之路的逻辑。
四十不惑,深圳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是新时代党和人民交给深圳的试卷。深圳,将如何作答?
深圳有土特产吗
——有,最大的土特产,是放手去闯,是大胆创新
地铁5号线塘朗站口,一群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新闻社的学生架起摄像头,对准每日来来往往的人群。在持续的跟踪记录中,摄像头借由人群形态的变化,描绘出了这座年轻的大学和城市一起成长的历程。
假如,将观察的目光放得足够辽远——观察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的成长履迹,历史老人,定会感慨万分。
1979年,广东省宝安县蛇口公社炸山填海,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后来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
从这个工业区,到后来的经济特区,一系列“敢为天下先”的经济探索与制度革新层层铺开,思想的解放振奋全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从深圳叫响大江南北。
坐落于南山区的招商局历史博物馆门前立着一尊雕塑,女神挣脱束缚,身体奋力欲飞,目光坚定,长发飞舞。“闯与创”,是雕塑的名称,也是对特区精神的诠释。
人们津津乐道深圳的“第一次”:从过去在全国首次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发行股票、首次取消票证,到近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首次破冰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检人员职业化改革,40年,1000多项全国第一,深圳成为当之无愧的体制改革“试验田”。
沿深南大道从东至西,几乎就是深圳发展路径的一次沙盘推演——罗湖区的国贸大厦创造了改革开放初期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福田区的华强北电子一条街推动了内外商贸的拓展,南山区的粤海街道容纳了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巨头,诠释了何为深圳质量。
“实践证明,深圳一直走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列,具有试验基因,有条件更有能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并继续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如此解释“为什么是深圳”。
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深圳将发展的维度拓展得更立体,步伐迈得更从容——
12月初,《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25年)》正式印发,127项具体工作举措,既有“高大上”的产业规划、国际化筹谋、改革举措,又有落到实处的民生细节,显示了这个城市的强大行动力。
从改革开放初期“小心翼翼的启航”到如今“志在必得的进军”,从第一个吃螃蟹到深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规律,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底气,尽在其中。
你愿意在深圳安家吗
——这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我愿意在这里慢慢变老
深圳博物馆,浓缩了深圳四十年历史。刚刚毕业入职的王知穿着笔挺的工作装,趁周围参观者不多,低声反复温习着解说词。被攥在手里的解说本,到处是涂涂画画的痕迹。
“来了就是深圳人。”一座年轻城市的脉搏跳动,与无数在此奋斗拼搏的个体息息相关。
一座理想之城,该是什么样子?
“要有青山绿水、碧野柔光,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愿意在这里安家。要有产业高校、优秀文化,让我们的生命飞起来。要有政府善治、体制保障,让我们愿意在这里和它慢慢变老。”在深圳南山先行示范周论坛上,已在深圳生活26年的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如此描述。
改革与发展的风,不仅穿梭在日新月异的摩天楼群中,也洋溢在每个深圳人的脸上。在深圳众多激昂的创新创业故事中,有关安稳、温暖、幸福的部分,正在逐步引发更多共鸣。
——共鸣来自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190余项“秒批”、460多项“不见面审批”、400多项“全城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让每一个在深圳创业、办事的企业和个人,时刻感受着这座城市的便利与高效。青岛市委书记率团考察深圳后总结:以青岛六分之一的面积产出整整两倍于青岛的效益,深圳的法宝就是营商环境。
——共鸣来自充沛丰盈的文化浸润。除享誉全国的“深圳读书月”外,前往深圳中轴线上的中心书城,也随时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于阅读的偏爱。中心书城的外围,则是围成一圈又一圈的户外街头表演。这座城市,拥有饱满的精神生活。
——共鸣来自蓝天碧水的靓丽容颜。位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的后海河,清澈水系缓缓流入大海,红树林里,白鹭在和煦的阳光下栖息。从2005年“生态立市”纳入城市规划发展战略起,今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天蓝和水绿,成为深圳的底色。
——共鸣来自有品质的生活保障。教育资源持续扩容,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团队,“二次房改”深入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加大供应……一系列措施,直指人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让人放心、优雅、体面地居住和生活,对人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让“人人来闯”也让“人人栖居”,温柔而有力地体现在深圳的方方面面。
速度与质量的权衡、活力与有序的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博弈,考验着社会和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将改革开放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一座城市才会被人认可、依赖,最终成为托举向前向上向善的温暖支撑,对标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世界标杆性城市。
浙江、美国、北京,在这样的学术事业轨迹之后,陈十一院士“南下”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与深圳结缘。无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他都愿意介绍“我从深圳来”——而听到的回答,总是:“那是一个开放包容创新有活力的城市。”陈十一将深圳称为“伟大的城市”,“我去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见识过许多美好城市。深圳,正在成为一座这样的城市”。
深圳到底有啥好
——成长必然有烦恼,但这里的人正用智慧、勇气与实干,去诠释成长的辩证法
“深圳到底有啥好?站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维度,站在人类大航海以来全球化分工的世界维度,我们究竟有没有那么一种激情或冲动,就在今晚甚至就在此刻,要将深圳的路表达出来、传递出去?”
一见面,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郭跃华反而先向记者抛来问题。
“加班多了,睡觉少了”,这是深圳各级干部的普遍感受。但即使面有倦意,郭跃华的话语间仍掩饰不住激情:“先行示范区必将证明制度文明的感召力!”
从世界经济特区论坛,房产赠与 部门,到深圳南山人大“先行示范论坛周”,年末的一周之内,两个论坛接连举行,主题同时聚焦“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毫无疑问,这正是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不能只交合格答卷、满意答卷,必须交出优异答卷”,龙岗南约新村统建楼,“不能仅做‘单项冠军’,要成全能榜样”,“用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这样的话语成了“热词”。
事非经过不知难。人们并不避讳痛点和短板——微观而言,上学难、住房难、就医难,有底子薄的历史欠账,也有人口急剧变化的客观外因。宏观而言,复杂的国际政经形势下,作为前沿的深圳首当其冲,“高度承压”。从更高远的目标来看,“新加坡每平方公里约33亿元产出,纽约每平方公里接近90亿元,深圳13亿元的地均产出还有较大距离。”深圳人对标“全球标杆城市”,寻找差距。
但这里的人们并不畏惧。“高位过坎、再启新程”,他们深知,小到一座城,大到一个国,必然有“成长的烦恼”,而人们用智慧,用勇气,用实干,在直面问题中诠释成长的辩证法,发展的系统论。“从回应20世纪80年代‘特区失败论’、20世纪90年代‘特区不特论’‘深圳抛弃论’,再到有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圳都能正视危机,面对未来,主动应变,从而锻炼出强烈的先行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怎么干》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广如此总结。
人们在思考:前40年,深圳的前进道路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给整个中国带来了极大自信。今天,又该如何向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制度典范?
这个典范,理应包含深化改革的笃定。“深圳特别能改革,‘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善于在中央领导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勇于作为、勇于承担。”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振怀说。
这个典范,理应包含开放创新的韧劲。“深圳有意愿更有能力抓住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成为国际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争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向着全球顶尖的高质量创新型经济体不断迈进。”吴晓华说。
这个典范,理应包括协同共进的视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上被国家赋予了特殊期冀。“构建与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深圳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说。
这个典范,理应包含卓越品质的追求。“要针对特大型城市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对症施策,精致管理,将推进高质量发展与提供高水平服务、城市进步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说。
登上深圳莲花山主峰,能俯瞰深圳全貌。山顶广场上,矗立着昂首阔步的邓小平铜像。沿路下行不足百米,习近平总书记七年前亲手种植的高山榕,已枝繁叶茂。深圳,这个被寄予了无限厚望的城市,正用行动宣告:
“我们要用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有力增强科学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向世界响亮宣告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本组报道学术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陈十一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高振怀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李凤亮
深圳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 陈家喜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院环境所所长 管运涛